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首页
全景
通知公告
行业要闻
工作动态
馆长致辞
定位使命
组织机构
捐赠鸣谢
文化
汤汤历史
悠悠典故
峨峨丰碑
皇皇医著
熠熠群星
采采流水
渺渺遗珠
苍苍山海
专题
主题教育
文博活动
数字展厅
文博大赛
典藏
藏品
三维典藏
云展
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
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科普
微视岐黄
节气养生
一饮一膳
健身之法
社会教育
全景
通知公告
行业要闻
工作动态
馆长致辞
定位使命
组织机构
捐赠鸣谢
文化
汤汤历史
悠悠典故
峨峨丰碑
皇皇医著
熠熠群星
采采流水
渺渺遗珠
苍苍山海
专题
主题教育
文博活动
数字展厅
文博大赛
典藏
藏品
三维典藏
云展
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
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科普
微视岐黄
节气养生
一饮一膳
健身之法
社会教育
铜药(臼)杵
年代:清代
规格:臼口径10cm,深10 cm,杵长26 cm,铜质
捣药器具。杵和臼相伴为杵臼。这是历史最悠久也是最简单、方便的制药工具。从黄帝、尧、舜时期起,人们便已懂得用臼和杵来舂米和粉碎谷物,同时也开始用之捣药。在甲骨文中,臼字就象小孩子长到六个月时开始长乳牙的口腔,也象加工粮食使用的石臼。从小篆的字形看,臼字就象舂米的器具,中间的四点表示里面有米。臼字的本义为“中部下凹的舂米器具”。《易•系辞下》中有“断木为杵,掘地为臼”的说法。(现藏于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
其他藏品
中医制药工具
清嘉庆壬申年三元宫练功碑拓片
马一浮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