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首页
全景
通知公告
行业要闻
工作动态
馆长致辞
定位使命
组织机构
捐赠鸣谢
文化
汤汤历史
悠悠典故
峨峨丰碑
皇皇医著
熠熠群星
采采流水
渺渺遗珠
苍苍山海
专题
主题教育
文博活动
数字展厅
文博大赛
典藏
藏品
三维典藏
云展
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
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科普
微视岐黄
节气养生
一饮一膳
健身之法
社会教育
全景
通知公告
行业要闻
工作动态
馆长致辞
定位使命
组织机构
捐赠鸣谢
文化
汤汤历史
悠悠典故
峨峨丰碑
皇皇医著
熠熠群星
采采流水
渺渺遗珠
苍苍山海
专题
主题教育
文博活动
数字展厅
文博大赛
典藏
藏品
三维典藏
云展
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
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科普
微视岐黄
节气养生
一饮一膳
健身之法
社会教育
峨峨丰碑
史前
商宋
金元
明清
民国
新中国
清代中日医药交流
清朝与日木之医药市舶往还,大体与明时相似。日木汉方医学的发展以内部诸学派的兴起和自创一说为主,可称之为中日医药交流的理论独创期。
1、汉方医学诸学派
清初,飨庭东庵(1615~1673)、林市之进以宗刘完素,张子和之说为主,形成了“后世别派”。皆以天人合一、运气论、原病论等为主旨。
香月半山(1656~1740),宗李朱医学,拨中国历代医家著述之萃,立论稳健。而此时有名古屋玄医(1627~1733)崛起,与后世派相撷抗,为“古方派”鼻祖。宗喻嘉言,以张仲景为师。主张“依仲景之意但不为仲景之方所拘束”,重临证亲试,依实际立论。玄医门下,新论迭出,如东洞之“万病一毒”。认为水谷浊气留滞于腹成毒,毒动则万病发;外邪办毒,则由感受致病。治疗惟有去毒,用药即以毒攻毒。又以切脉不足证,以张仲景书本有按腹而诊,东洞遂大力提倡。腹诊之法至今为日本汉方医所宗。
望月鹿门(1680 ~1769 年), 字君彦。主张中庸折衷,信古方,用新方,遂扬折衷一派(又称考证学派)。此派收罗折衷,以阐发先圣遗旨为目的,故理论趋于平凡;而证医籍虽多穿凿,但综成汉医大系,厥功甚大。多纪元孝(1695~1766年)创跻寿馆,为折衷派根柢。
2、中国医家赴日与学术传播
清代中国医生仍不断有到日本行医或传授医学。
马寿安,号友松,以北山道长著名,著有《北山医案》、《北山医话》等。
戴笠,顺治十年(1653)避难到日,尤精痘科。池田正直从之学痘科,尽得其秘,池田家从此专业痘科,其四世孙瑞仙尤精,宽政年间(1789~1800)专设痘科,是日本有痘科之始。
陈明德,庆安年间(1648)来日,最精小儿科,著有《心医录》。
1721年陈振先来日,著《功能书》,经井元成加以和名,即《陈振先药草功能书》。1725年朱子章来日,幕府令医学有疑义可向其质疑问难。
此期日本对中国医书进行翻刊。1638年,有人据夏良心《本草纲目》江西刻本(1603)翻刻。1645年翻刻过《诸病源候论》;1663年翻刻陈实功《外科正宗》等书。这些中国医籍的翻刻,对日本医学起了扩大传播的作用。同期日本的针灸发展到鼎盛阶段。以杉山派针科最有名。杉山和一(1610~1694),从京师人江丰明学针术,1681年设针治讲习所教授诸生振兴针术。杉山且发明管针,从此针术有捻针、打针、管针三法。
3、日本的汉兰折衷
1720年日本准许西洋书入日,从此西洋医学(主要是荷兰医学)得以立足并传播。
山胁东洋(1705~1762 )在产科作了节新,继及刺络、眼、外、儿各科。尤其解剖学,作獭之解剖以为研究,由是汉兰折衷派创立。山胁东洋根据解剖所见, 著《脏志》一书。该书是日本最初的人体解剖观察记录, 为日本近代解剖学之嚆矢。
华冈青洲(1760~1835)运用自行研制麻醉汉方“通仙散”(又名“华冈麻沸汤”) 成功实施了世界首次全麻手术。此外,结合中医与荷兰医,创造了许多新手术法,后又办了私立医校“青林轩”,为汉兰医学折衷融合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促进了汉兰折衷派的发展。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658
清代中医药外传欧美
明末清初,中西医药交流颇为频繁,其中以传教士向中国介绍西医药知识为多。但从雍正开始禁教后,传教士感到在华行医传教难以进行。他们便转而研究中医中药,并将这些内容介绍到欧洲。
传教土选择了中医的脉学、针灸学和本草学三部分内容向欧洲介绍中国的医药知识。最早介绍脉学的是卜弥格的《医论》。英国名医弗洛伊尔(J.Floyer)受卜弥格译述的中医脉学的启示,致力于脉搏研究,并把他译述中医学的拉丁文稿译成英文,连同他自己所著的《医生诊脉表》书于1707年在伦教出版。
中医中药方面,杜赫德(Du Halde)根据传教士寄回欧洲的材料编写成四大卷《中国及鞑靼中国的地理、历史、王朝、政治情况全志》(简称《中国全志》),于1735年在巴黎出版,不久便被译成英文和德文,在西欧颇有影响。出版于1779年的《中国事物辑录》,第四册述及天花及洗冤录所载刑狱检验法和道士的功夫;第三册有韩国英伯督关于鹿血的书信;第六册记男子宫刑;第十一册有韩国所著黄贝母、黄矾、朱砂等。另一名传教士巴多明在写往欧洲的书信(1723年5月1日)中详细地介绍了冬虫夏草、三七等药物。
针灸学方面,马可波罗在一封信中曾谈到过中国医疗用的针,可见17世纪针灸术已引起一部分欧洲人的注意,天主教士Du Helbe将针灸术传入欧洲,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旁特最早记载了针术(1658年);另一职员布绍夫(M.Busschof)用艾法治愈自己多年的痛风症,因面向荷兰介绍灸术,后被译成英文(1676年)。同年吉尔弗西斯用德文写《灸术》一书。德国医生甘弗(Kampfer,E.)于1712年完成《海外珍闻录》。18世纪以后欧洲人对针灸术认识渐多,出版介绍针灸的书约50种,德、法、英、瑞典,捷克等国均有介绍。法国从1808年到1821年短短20年中,就出版专门论述灸术的书籍约8种,并把针灸应用到内科(包括神经系统疾患)、外科、骨科、皮肤科、眼科、以及一些其它慢性疾病的治疗上。
从1700年到1840年的140年中,西方出版的关于中医药的书籍(不包括文章)共约60余种,计针灸方面47种,脉学5种,临床方面2种,药学方面1种,医学史方面2种。可见在此阶段针灸学是他们关注的重点。另外,临床方面的外科、产科、以及医学史也开始受到注意,从国家上看,这一阶段以法、德,英等国出版这方面的书籍为最多。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661
《理瀹骈文》的编撰
膏药是外治传统剂型,一直被历代医家使用。明代已经较为注重使用膏药,但那时膏药大多用于伤外科疾病。到清代,吴师机氏总结前人经验,广罗民间秘验,用膏药及其他剂型外用药除治疗外科外,兼治内、妇、儿、五官诸科疾病,发扬了内病外治法,符合简、便、廉、验之原则,深受群众欢迎。他综合古今外治方药,经十几次修订,于同治二年(1864)年刊印《外治医说》,后更名为《理瀹骈文》。全书不分卷,正文部分用骈体文形式论述。此书对清以前外治法作了一次系统总结,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部外治专著。吴氏认为内外治法“医理药性无二”,凡是内服汤丸都可以变为外治方药,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诸科,扩大了应用范围。外治方法不下数十种之多。其常用之清阳膏、散阴膏、金仙膏、夔膏、催生膏等,膏中药物亦不下数十味之多。意为膏不常道,且欲以统治众病,故用药多。临床应用则据证变通,或加洗药外洗,或加药散于膏中。以膏为纲,以药为目,膏治其常,药应其变,妥善处理了常变关系。即使外治亦强调辨证,治分三焦,且各有准绳。其他各种外治方法如:腐蚀、拔脓、生肌、收口、消肿、软坚、洗涤、熏熨、药物挂线及皮肤病的外治法等等,更是方药繁多,疗效卓著,显示无限活力。敷贴膏药广泛应用,促使膏药研制更为精良,从而促进外科诊疗水平提高。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P
《时病论》的编撰
雷丰(约1833-1888),字少逸,自幼随其父雷逸仙移居浙江衢县,受业于其父,家学渊源,又喜博览群书,引伸触类,思路开阔。雷氏治学本诸《内经》,兼参先后圣贤之育,在治疗方面,根据实际经验,选取前人方剂,择善而从。于光绪八年(1882年)完成《时病论》这部时病专著。全书共8卷,以《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病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八句经文作为全书的纲领。书中概述了时病62种,拟定治法64则,临证验案85例、附论13首。雷氏注重四时六气之病,阐述了新感和伏气病的不同,又以四时为主线,阐述了不同季节外感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和特点。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四时又各有主气,感受不同的时气,可引起不同的疾病。雷氏将四季之病的因、脉、证、治,条分缕析,互相比较,对后世全面认识和治疗四季新感之病,大有神益。在治疗方面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论述,如强调常变会通、重视养阴护液等。在温病学的发展中作出了一定成绩。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P16
1
…
8
9
10
11
12
跳转
查看更多